今天我们来聊聊当下25届同学的一个处境。
可能你没有注意到,其实现在大部分25届的学生,甚至23届24届,还在家里找不到工作。
你别管官方的数据怎么统计,我自己的一个判断是:
10个人里面,可能有8个人没找到工作。
能找到工作的那两个,有时候还得靠家里的关系。
那么,为什么会这样?
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看:
第一,学校和自己
第二,市场
第三,家庭
一、学校和自己
很多同学在学校里,其实没有真正做好职业准备。
学校更多培养的是“知识”,而不是“就业能力”。
你看看现在大学里用的课件,很多还是十几年前的内容。
你拿这种东西出去应聘,企业怎么可能要你?
再说简历:
项目经验没有,写不出来。
公司要的是能落地解决问题的人。
你没做过项目,就代表你不会。
还有就是简历写作——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写。
有些学校请没有实际就业经验的人来教学生写简历,结果一塌糊涂。
所以不少同学在临近毕业时,就会转向考公、考研,或者干脆逃避就业。
二、市场
其实不是说25届才难,23届、24届也一样很难。
尤其是互联网、制造业,招聘规模都在收缩。
很多岗位一挂出来,就是几百上千人去竞争。
你能拿到面试机会,就已经算幸运了。
市场上的供需严重失衡,就业率自然上不去。
25届只是碰巧赶上了一个更艰难的阶段。
所以我们没办法,只能在校门外加倍学习、提升。
你不学,那别人学,你就会被淘汰。
三、家庭
很多同学毕业后待在家里,或者随便找一份工作,很大程度上也和家庭有关。
家长的心理很复杂:
一方面供你读了18年书,结果你毕业还要问家里要钱去报培训班。
一方面看你天天在家躺着,心里着急甚至生气。
这种情况下,父母的话有时候会很扎心:
“你看看邻居老张,他儿子高中没上完就进厂,现在都当小组长了,一个月七八千。
早知道这样,还不如不让你去上学!”
这种比较,往往给年轻人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。
主次分析
就业难,确实是三方面交织的结果。
如果让我排个主次,我觉得是:
学校第一(教育与市场脱节太严重)
市场第二(大环境缩招,供需失衡)
家庭第三(心理和现实的双重压力)
至于“自己”,并不是说你很强,而是你要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努力。
方向一定要定下来:
👉 是走技术?
👉 还是走经验?
不管选择什么,都要比别人多付出一点。
你想想,一个岗位,二本、一本、211都在竞争。
如果你是老板,你会选谁?
现实就是这么残酷。
最后的话
如果你家里没有背景、没有资源、没有钱——
那我建议你尽量选择 大城市。
因为只有在那里,你才有更多机会,才可能靠自己去拼出未来。
毕竟,谁家条件好,谁会愿意出来漂泊?
最后一句话送给25届同学:
“躺在家里可能舒服,但它解决不了问题。
只有动起来,才有可能改变现状。”